查看原文
科技产业

芯旺微IPO,野心是占领车规级MCU市场?

余小鱼 数智猿 2023-07-10
作者:余小鱼 / 数智猿
编辑:媛媛 
/ 数智猿

随着汽车智能化趋势推进汽车功能增加与电子架构的集成化推动单车MCU价值量的提升,促使汽车从分布式架构向集成化域架构的转变,将进一步促进车用MCU的需求增长。然而,近年来,我国汽车芯片高度依赖进口,汽车缺芯已成为制约汽车发展的瓶颈。

近日,一家以生产车用MCU为主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上海芯旺微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旺微”)向上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拟冲刺科创板,募资17.29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车规级MCU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工业级和AIoT MCU 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车规级信号链及射频 SoC 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测试认证中心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芯旺微的股东名单中不乏车企身影。招股书显示,一汽集团控股的一汽投资持有芯旺微1.18%的股份;一汽集团持股34.62%的一旗力合持有芯旺微0.14%的股份;上汽集团金融平台旗下的上汽恒旭则通过旗下公司分别持有芯旺微1.89%和1.82%的股份。

虽然,芯旺微已得到了车企“加持”,但汽车对MCU芯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高,车用MCU芯片认证门槛高,认证周期长。目前全球车用MCU芯片市场竞争集中,基本被欧美日厂商垄断。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芯旺微如何才能在占有率较低的前提下成功突围呢?本次IPO又会给芯旺微带来哪些助力?

车规级MCU成为芯旺微主力

据了解,芯旺微成立于2012年,主要从事车规级和工业级MCU的研发、设计及销售,是一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招股书称,芯旺微是国内少数拥有MCU设计领域完整技术体系的厂商,包括自主指令集设计技术、自主内核架构设计技术、自主开发工具设计技术等。

2020年至2022年,芯旺微分别实现营收9834万元、2.33亿元、3.1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78.23%;净利分别为-2620万元、5103万元、6251.8万元。

从收入结构来看,2020年-2022年,芯旺微实现了从主要生产工业级MCU到集中产力生产车规级MCU的转变。招股书显示,在2020年度,芯旺微工业级MCU收入占比达87.45%,车规级MCU收入占比仅0.82%,AIoT产品收入占比5.48%。到了2022年,车规级MCU产品收入占比达到了71.23%,工业级MCU产品收入占比23.34% ,AIoT产品收入占比1.76%。

为什么芯旺微会从生产工业级MCU转变为以车规级MCU为主呢?车规级MCU为何会成为芯旺微的第二增长曲线?

这与近年来的汽车缺芯潮有极强的关联。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2021年上半年全球出现“缺芯危机”,导致全球汽车累计停产数约为300万辆。在2021年6月19日举行的2021中国汽车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介绍称,当前,我国各类芯片中MCU控制芯片最为紧缺,国内MCU控制芯片企业最为薄弱。截至目前,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为15%,其中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5%。

作为汽车控制的核心芯片,MCU堪称汽车的“运算大脑”,芯片短缺成为全球性发展问题。

一方面,MCU 在汽车上的用量可观且价值占比较高。汽车的车身控制系统、安全舒适系统、信息娱乐与网联系统、动力与底盘系统和辅助驾驶系统等汽车电子系统包含数个ECU, 而每个ECU中至少需要一颗MCU执行运算和控制功能。燃油车单车MCU使用量一般在数十颗左右,智能汽车MCU用量更高,可达百颗以上。

另一方面,MCU在汽车芯片上的价值占比也同样较高。根据Strategy Analytics数据,传统燃油车中,MCU占汽车芯片的价值占比最高,约为23%,在纯电动车型中, MCU占汽车芯片的价值占比约为11%,仅次于功率半导体。因此,车规级MCU市场也成为微控制器赛道内玩家们竞逐的市场所在。

芯旺微也正式看准了这一次机遇,汽车电子及工业控制作为MCU的主要应用场景,也成为芯旺微的主要收入来源。

芯旺微表示,2020年度,公司车规级MCU处于产品推出初期阶段,销售收入总体规模尚小;2021-2022年度,在汽车缺芯及芯片国产化逐步推进的背景下,公司抓住行业契机,凭借自主指令集与自主内核、优异的产品性能、稳定的交付能力和及时的本地化服务等优势,公司车规级MCU成功导入了多家知名汽车零部件厂商的供应链体系,产品批量应用于多家知名汽车品牌厂商,带动公司车规级MCU的出货量及销售收入快速增长。

目前,公司车规级MCU已进入安波福、华域汽车、拓普集团、奥特佳、伯特利、英搏尔、华阳集团、星宇股份等多家知名汽车零部件厂商(Tier1、Tier2等)的供应链体系,产品批量应用于上汽集团、一汽集团、长安汽车、广汽集团、比亚迪、吉利汽车、东风汽车、长城汽车、奇瑞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众多国内汽车品牌厂商,以及部分产品应用于大众汽车、现代汽车等多家外资汽车品牌厂商。

芯旺微差在哪?

随着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发展,以及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智能办公、智能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楼宇等领域的进步,MCU作为这些设备的“大脑”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根据IC Insights数据,全球MCU市场规模在经历2020年下降后,随着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达到196亿美元,预计2022年将会继续保持增长趋势,达到215亿美元,同时,IC Insights预测从2021年到2026年,全球MCU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约为6.7%,在2026年达到272亿美元。

与国内外MCU厂商相比,公司在研发实力、产品性能、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在研发费用投入上。

2020至2022年间,芯旺微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473.78万元、3887.76万元、6272.86万元,在国内其他MCU产品生产商中处于较低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芯旺微不仅研发费用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业低于行业均值,2020年-2022年,芯旺微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4.99%、16.70%、20.08%,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分别为17.95%、16.86%、22.06%。

对此,芯旺微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保证研发投入的持续性、合理性,为公司的技术创新、研发团队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将持续完善激励机制,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保证研发团队的创新性、凝聚力和稳定性。芯旺微对研发技术人员实施员工股权激励,将研发技术人员的个人利益与公司发展的长期利益相结合,增强研发人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意识,促进公司与员工共同发展与共同成长。

其次,在产品性能上。

MCU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发展始于Arm推出Cortex-M内核,采取IP授权的分工形式。目前Arm的Cortex-M内核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占比52%。以Arm Cortex-M内核应用为标准,某种意义上可以窥探国产MCU产品当前丰富度和竞争力。

目前,Arm共推出了11款Cortex-M系列MCU内核IP,定位不同,涉及性能、功耗、成本、体积、特定扩展等,可满足低、中、高端需求。其中,M0、M0+、M1、M23系列为低端MCU内核;M3、M4为中端MCU内核;M33、M35P为中高端MCU内核;M7、M55、M85为高端MCU内核。

而芯旺微的KungFu32 内核主要对标ARM Cortex-M3内核,处于中端位置。反观国内其他厂商,作为国内MCU龙头,兆易创新已经覆盖了中高端MCU,这便是芯旺微的差距。

最后,在品牌影响力上。

从全球市场看,国外五大MCU厂商占据近80%以上市场份额全球MCU市场份额主要被国外 MCU厂商占据,行业集中度较高。根据IC Insights数据,2021 年全球前五大MCU厂商市占率合计超过80%,其中恩智浦市占率约为18.8%,微芯市占率约为17.8%,瑞萨市占率约为 17.0%,意法半导体市占率约为16.7%,英飞凌市占率约为11.8%。

从国内市场看,国外MCU厂商仍占主要地位,国内MCU厂商面临的国产替代空间巨大。我国MCU行业起步较晚,在市场占有率上仍以国外MCU厂商为主。对于芯旺微以及其他国内厂商来说,“知名度”仍是其发展路上的阻碍。

行业竞争激烈,芯旺微电子该如何卷?

半导体市场需求一般以3~4年为一个枯荣周期。2020年年初,汽车产业因疫情影响对市场预期偏低、主动减少半导体订单,使得半导体制造企业将部分产能向消费电子芯片转移,到2020年年底全球汽车市场复苏时,半导体行业难以完成产能切换和恢复产品供应。

此次汽车“芯荒”,使汽车界认识到车用半导体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性,为重塑中国车用半导体产业链提供窗口机遇。

但是,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芯旺微该如何突围呢?

1、车规级是目前拓展市场的有效产品

汽车电子是当前MCU应用最广的领域,目前已经步入稳定增长时期,汽车的智能、安全、环保要求对汽车电子相关需求正在逐年增多,预计到2020年,每年应用于汽车电子的MCU市场将以10%-15%的速度增长。

近年来,不少中国厂商已从与安全性能相关性不大的中低端车规MCU切入,比如雨刷、车窗、遥控器、环境光控制、动态流水灯等车身控制模块,并逐步开始研发未来汽车智能化所需的高端MCU,如智能座舱、ADAS等。目前,行业内推进较为快速的厂商包括华大北斗、兆易创新、比亚迪半导体、杰发科技等。

在汽车应用中,从雨刷、车窗、座椅,到车载娱乐信息系统,几乎都会用到MCU来实现控制,据iSuppli数据,一辆汽车内半导体器件数量中,MCU芯片约占30%。MCU主要作为ECU核心参与汽车各个系统控制之中。而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MCU用处和用量还有望进一步提升。

因此,致力于发展车规级MCU的芯旺微,可以利用此次机会实现快速增长。

2、创新和研发

技术研发能力是MCU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MCU设计研发涉及架构和指令集选择、内部结构设计、工艺改进等多方面要求,技术壁垒较高,而作为技术研发型企业,研发能力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

32位MCU产品市场需求增加,低成本、低功耗、高稳定性、高集成度是未来MCU的发展方向。基于ARM核的32位MCU由于其良好的生态体系及极佳的可拓展性,逐渐成为消费电子和工业电子的核心,预计2020年市场占有率将超过60%。而物联网等新兴需求对MCU产品提出了低成本、低功耗、高稳定性、高集成度的要求。

中国MCU生产厂商应以独立自主研发为核心,加大了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不仅在硬件设计和生产工艺上取得巨大突破,而且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解决方案提供等方面也应展现出出色的实力。通过持续的创新,开发出功能强大、性能卓越的MCU产品,满足了各行各业对于高效、可靠和安全控制的需求。

当然,除了技术创新,芯旺微还应注重质量控制和产品可靠性。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国际标准,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系统,并通过ISO认证等多项认证,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和可靠性。

围绕MCU产品的完整生态体系是打造服务能力的关键。现有厂商MCU产品生态体系完备,IP核、开发环境、配套解决方案打造服务能力的核心壁垒。短期来看,国内多数厂商切入国外MCU厂商成熟生态体系,凭借成本和服务优势迅速打开市场。长期来看,自建生态系统、深入应用场景、打磨解决方案是国内MCU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经之路。

3、拓展国外市场,走向全球化

打响知名度,走向全球化。虽然,中国MCU生产厂商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向世界展示中国科技制造实力的崭新篇章。这些企业以创新驱动、质量为本的理念,正在努力打造全球知名品牌。目前市场上仍以国外厂商为主,国内厂商在知名度上明显处于劣势。

积极参加国内外的行业展览和论坛,与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通过有效的品牌宣传和营销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同时,注重建立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咨询,为客户的成功和满意度提供全程保障。

同时,在国内市场,芯旺微应积极与各行业的关键领域进行合作,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他们深入理解客户需求,为不同行业提供定制化的MCU产品和技术支持,帮助客户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实现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

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优质产品和卓越服务,打响自己的知名度,才能在全球MCU市场中崭露头角。以饱满的激情和全球视野,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努力成为引领全球MCU产业发展的领军者。

——END——

数智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服务媒体。关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半导体、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对IPO及上市成熟企业在新技术产业应用、产品市场认可度以及企业综合服务能力方面进行研究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